-
磨料磨具行业新标准一、国家鼓励制定团体标准2015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简称改革方案)》,其中提出了标准化改革的一项重要
-
机床工业发展的四个主要动力从范围来看,过去40年来机床工业的主要发展动力可归纳为“四大红利”,即改革红利,公开红利,发展红利和人口红利。1.改革红
-
通过数控机床的自主创新初次突破250,000台2011年我国机械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6.89万亿元,同比增长25.06。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2013亿元,同比增长21.14。在列入快报统
-
数控机床出现问题怎样找到并排除数控机床维修首先要知道故障所在的部位,将可能会出现故障的部位一一排除,找出故障所在和原因才能进一步的维修,但是并不是所有
8月18日,工信部将正式公布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进展,介绍各地中国制造2025推进状况。
记者梳理发现,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至今,已有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安徽、山东、陕西、四川、新疆等25个省区市出台了具体的地方实施政策。从政策内容来看,各地形成了东部转向高端装备制造、中部产业升级、西部优势产业突破的不同发展思路。相比我国传统的东中西部老三极格局,制造业新三极格局正在加速成型。
根据工信部等权威部门工作部署,以城市为载体的《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工作将从下半年陆续展开。目前,宁波等地的首批试点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已经展开。随着相关工作的推进,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的多个城市将陆续展开试点。届时,各试点城市更具针对性的试点实施方案也将随之出炉。

25省区市中国制造2025政策落地 制造业新三极格局加速成型
根据各地披露的公开信息,目前已有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安徽、河北、山西、辽宁、吉林、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甘肃、北京、天津、广西、宁夏、新疆、云南、青海、山东、重庆25个省区市相继出台了行动纲要或实施意见等《中国制造2025》地方性政策。此外,哈尔滨、南京、苏州、东莞等30多个城市也相继出台了各自的中国制造2025实施措施。
根据《中国制造2025》总体方针,地方政策均确立了各自未来在中国制造2025领域的发展目标,以及产业和投资侧重。江苏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确立了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网络通信设备、智能制造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新型电力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15个产业,并提出力争经过10年努力,让江苏制造业在中国制造中走在前列,若干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达到国内**、世界先进水平。
陕西、甘肃等地出台的政策除了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发展领域外,还提出了具体的产业项目和投资金额。例如,《中国制造2025陕西实施意见》就要求对14个领域共100个项目给予资金支持,涉及总投资8041.79亿元;《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提出,2016年到2018年组织实施600多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2600亿元。
从政策具体内容来看,各地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思路和策略,即东部转向高端装备制造、中部产业升级、西部优势产业突破,制造业新三极格局有望伴随各地新一轮产业升级而加速成型。
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东部制造业发达地区,均将产业发展重点聚焦高端装备制造和战略新兴产业等高技术领域,基本覆盖了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新型电力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十大重点发展领域。此外,上述省份还提出重点发展机器人(24.710,-0.09,-0.36%)、增材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智能制造产业,以及互联网 相关产业。例如,浙江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提出,打造全国**的机器人应用示范基地,积极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专用和特种制造装备、智能成套装备电子、智能可穿戴设备。
安徽、河南、山西等中部省份提出全面升级制造业,除了继续深挖能源开采设备、煤化工装备、农机装备、基础工艺设备等原有优势产业的潜能外,还提出将发展重点拓展到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信息技术等产业。此外,中部省份还不约而同地提出,进一步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提升高技术产业在整个制造业中的占比,并逐渐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例如,山西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山西行动纲要》要求,积极###新兴产业绿色发展,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和绿色基站,完善节能目标责任考核评价体系和节能长效机制,落实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强化能耗限额标准管理。
陕西、四川、重庆、广西等西部省份则根据各自产业现状,提出了优势产业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例如,陕西的信息技术、航天航空产业具有一定优势,因此确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智能终端、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航空航天等产业;四川和重庆则将在轨道交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等领域继续发力。
此外,西部省份还根据各自地理位置,确立了一系列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策略。例如,重庆、四川、广西、云南等省份均要求,将积极对接东盟国家,促进装备制造、轻工、食品等产业的海外发展;陕西、甘肃、青海则强调,将加强和丝路沿线国家,以及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国际合作。